個人氣質與靈修
個人氣質與靈修
為什麼有些信徒很難長時間安靜靈修, 縱然他們很願意事奉?
為什麼有些信徒總是很難完成既定的靈修計劃, 縱然他們很真誠地愛主?
為什麼有些信徒常被聖靈感動?有些信徒卻很難經歷神的同在?
「氣質與靈修」研究計劃
曾經有一群熱愛靈修人士,進行了一個關於「氣質與靈修」的研究計劃,邀請了數百位人士參與,包括神職人員及信徒,為期一年。他們在全年都會提供靈修操練方式建議給參加者,參加者則需回饋他們採用不同的靈修操練方式的情況。結果顯示,大多數同類型性格人士不約而同地回應同一個看法,就是他們較容易投入與他們同類型氣質的操練方式。最後,他們對大會提供的操練方式感到有幫助的,竟達95%!(註1)
忽視與正視的靈修操練
所以,若信徒採用配合其氣質的靈修操練方式時,觸覺會更敏銳。相反,若他採用其他類型靈修操練方式時,他會較難掌握。這樣看來,若信徒能認識自己的性格氣質,並專注採用某些合乎這類型的靈修操練,便能夠更幫助他靈命成長了!那麼,信徒還需要學習其他與其氣質不相符靈修操練嗎?答案是需要的。原來,對於那些我們較難投入的靈修操練,可能正是我們較傾向忽視的範疇。而那些範疇正是我們需要正視的,那些範疇的靈修操練也正是我們所需要關注的。例如某性格氣質關注的時間是「未來」,但他過去生命經歷的傷痛,卻可能在心底裡成為他向前行的障礙。所以常常關注「向前看」的人,往往更需要回顧重整生命的經歷。
我的見證
我在神學畢業後偶然經驗了一次深入的退修,就是Dr. Hans Burki帶領的十日靜修營,才猛然發覺神學訓練原來可以不單著重於理性和技巧的訓練,還可以作靈修的培訓,可惜當時香港能提供的靈修培訓有限。及後我的孩子因癌病安息主懷,這使我的禱告經歷出現了變化,也出現了困難。後來我參加了道風山的靜修營,我第一次接受了「靈修導引」,讓我能正視自己的靈性問題,能正視禱告生活的疑難。後來我便跟隨這位導師進修靈修課程,靈命得以成長。在過去十多年,我也開始成為神學生及牧者的靈修導師。我祈盼能在靈命塑造方面,為牧者及信徒送上一份祝福。
我將開設「個人氣質與靈修」的週一靜修課程,求主使用,幫助牧者和信徒靈命成長。
註1) Chester P. Michael & Marie C. Norrisey, Prayer and Temperament: Different Prayer Forms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(Charlottesvile: The Open Door Inc., 1991), p. 9.
陳誠東牧師/博士 (靈修部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