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欺欺人
我們從小都知道不要說謊,不能欺騙他人,但我們其實也不能欺騙自己
俄國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 (Fyodor Dostoevsky)在他的長篇小說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》(The Brothers Karamazov)有一幕是這樣的:主人翁費多爾-巴夫洛維奇(Fyodor Pavlovich)帶同兒子來到修道院拜見佐西馬長老(Father Zosima, the Elder)。他跪在地上問長老如何得到永生?長老除了叫他不要酗酒、不要信口開河、不要迷戀女色、不要貪愛錢財,關掉那些酒館。更重要的,就是不要說謊。長老告訴他說:「首先,不要對自己撒謊。」 他解釋道:凡是對自己撒謊和相信自己謊話的人,往往會落到不分是非的地步。那麼這個人既分不清自己的是非,也分不清外界的是非,因而不尊重自己,也不尊重別人。由於他不尊重任何人,那就不再有愛。既沒有愛,為了消遣取樂便放縱淫慾,作惡多端,最終淪為畜生。這一切都皆源於對人對己不斷說謊的緣故。
傳統中國文化也教導人不要自欺
《大學》有云:「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此之謂自謙」
所謂「誠其意」的修養工夫,就是人不要欺騙自己,好像厭惡腐臭的氣味,喜愛美麗的顏色一樣,一切都發自內心,心安理得。朱熹後來解釋自欺,就是「如為善,有八分欲為,有兩分不為,此便是自欺」(《朱子語類》.卷一六) 。他舉例說好像一個人想做善事,「後面又有個人在這裏拗你莫去為善」;想厭惡惡事,「又似有個人在這裏拗你莫要惡惡」;又好像一個人「有一石米,卻只有九斗,欠了一斗,此欠者便是自欺之根」,然後這人卻對其他人說「是一石,此便是自欺」。
朱熹指一個人為善,他心下也自知有個不足之處,他卻不說他有不足,卻遮蓋了,反而「硬說我做得是」,這其實都是自欺。他認為自欺最大的問題,「將那虛假之善,來蓋覆這真實之惡」(《朱子語類》.卷一六)。故此,欺騙自己比欺騙别人其實更壞。
基督教信仰一方面勸誡人不要說謊
例如:「說謊的嘴唇,為耶和華所憎惡;行事誠實,為他所喜悅。」
箴言 12 : 22 和修本
「不要彼此說謊,因為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。」
哥羅西書 3:9
另一方面,基督教信仰更看重人的內心,所以與中國文化一樣,叫人不要自欺
保羅說:「人若沒有甚麼了不起,還自以為了不起的,就是自欺。」(加拉太書 6:3) 他警告說:「不要自欺;神是輕慢不得的」(加拉太書 6:7) 。雅各書作者提醒信徒:「你們要作行道的人,不要只作聽道的人,自己欺騙自己。」(雅各書1:22),他又指:「若有人自以為虔誠,卻不勒住自己的舌頭,反欺騙自己的心,這人的虔誠是徒然的。」(雅各書 1:26)。 福音書作者約翰則舉例指:「我們若說,我們與神有團契,卻仍在黑暗裏行走,就是說謊話,不實行真理了。」(約翰一書 1:6),「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,就是欺騙自己,真理就不在我們裏面了。」(約翰一書 1:8)
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中,世界充斥著各樣虛偽和謊言,求主保守我們誠實無偽,避免落入自我欺騙的謊言中,並且坦誠的看待自己,在生活中活出真誠。阿門!